当前位置: 首页 > 视察调研

关于全县2013年1~6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调查报告

作者:[!--write--] 发布时间:2013-09-06 11:59:24

 

 
关于全县2013年1~6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调查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3年工作计划,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唐太成带领常委会部分委员和部分人大代表组成调研组,分别到计划、财经、经贸、农业等系统,对全县201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2013年1~6月计划、预算执行情况
(一)国民经济平稳发展,金融生态环境改善。今年以来,县政府紧紧围绕全年工作目标,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园区建设为平台,增加农业投入,积极引导企业完善产业链,稳存量、育增量,全县国民经济运行良好。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9.87亿元,重点项目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达68.5%。争取市上下达建设用地计划1479.27亩,为完成全年目标积蓄了发展后劲。全县社会融资总额同比增长46.6%。各项存款余额完成全年目标的140.8%,增速在全市排第5名。各项贷款余额完成全年目标的114.3%,增速在全市排第4名。存贷款增速在渝东南六区县排名第一。
(二)财政收入平稳增长,财政支出重点突出。全县地方财政收入首次在半年期内突破1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在全市38个区县中排第10名,地方税收收入增幅在全市排第14名。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47.1%,收入质量明显提高,主体税种增势强劲,部分小税种增收贡献突出。财政支出有保有压,重点突出,全县地方财政支出完成19.24亿元,财政的保障和调控能力不断增强,财政支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公共财政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1.5%,支出结构较为合理。全县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同比下降20%。县政府注重债务的管控,做到规模有度,量力而行,短期能偿还,长期能平衡,债务余额占财政支出的38.7%,占地区生产总值15.6%,债务风险可控。 
(三)农业保障能力增强,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上半年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农村居民现金收入同比分别增长6.8%、3.4%、13.1%。以银花、土鸡、茶叶为代表的特色产业,通过县政府强化政策扶持,产业得到了提质增效。农业项目扎实推进,完成计划的100.9%。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活跃规范,规模经营集中度达到35.1%。正在实施的44个县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计新增耕地2.3万亩。截至目前,我县已获得地票价款2.52亿元,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四)商贸流通较快发展,市场体系建设加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9.34亿元,增长幅度在全市排名第7位。举办的展会节庆活动拉动了消费,促进了上半年批零和社零指标的稳步增长。住宿和餐饮增长16.79%,增长幅度在全市排第8名,呈现繁荣活跃态势,反映了我县市场开放程度在不断扩大,流通规模在不断增强。接待游客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完成目标的43%和44.9%,全面启动了旅游规划编制工作。
(五)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服务功能稳步提高。高考再创佳绩,重点本科上线496人,被北大、清华录取5人。高级中学高考上线率99.7%,居渝东南第1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县人民医院迁建工程接近尾声。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22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5%以内。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完成目标任务的125.5%,征收养老保险费完成目标任务的28.5%;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完成目标任务的101.7%。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为320户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家庭落实了实物配租保障,解决了825人的住房困难问题。物流园区1008套廉租住房项目目前已完成基础施工,工业园区2020套正在进行场平。民政救助得到长足发展,累计发放城市和农村医疗救助资金329.83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研认为,我县201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GDP仅完成全年计划的41.6%,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等指标还未过半或勉强过半,经济走势尚不稳定,需要高度重视。
(一)主导产业增速下滑。上半年工业总产值应完成60亿元,实际完成57.5亿元。二季度工业总产值比一季度增幅回落35.8个百分点,1-6月产品产销率为97.5%,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1-6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亏损6125万元。其原因是市场不稳定,电解锰价格一季度逐月上升,二季度逐月下跌,致部分企业开工不足,三家企业停产。工业硅6月份均价与一季度相比下跌250元/吨左右,导致工业硅9条生产线停产。与此同时硫酸、碳素电极等价格也呈下跌趋势,生产减少。由于新建项目不能按期投产,缺少新增长点,难以支撑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全县经济的增速。倘若三四季度还不出现大的拐点,那么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难度很大。
(二)固定资产投资仍显不足。投资作为带动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上半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只完成计划的39.8%。在调查中发现,县政府主导类项目地块多数已被作抵押,两大园区投资缓慢,投资的持续增长压力凸显。商品房建设同比增加43.1%,可销售同比下降70.5%,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县房地产业发展。同时,土地、资金等“瓶颈”问题依然突出,节能减排的压力和征地、拆迁难度加大,也在客观上对投资的增长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县域经济的“短板”现状还未完全改变。在全市经济下滑的情况下,我县几大指标在全市排名靠前,但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看,除建筑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6.2%和交通运输、营利性服务、非营利性服务三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1.6%以外,上半年我县工业经济总量实现快速增长,是在去年同期低水平下的高增长和依靠存量企业的拉动,增长点不多。新发展起来的企业入规较少,去年以来新增规模以上企业只有2户,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很多采用直销形式,税收票据提供的销售收入较小,提供的税收票据佐证达不到入规条件和要求,造成规上企业产值统计不实际。商贸旅游业的综合效能尚未显现,还存在设施不配套、功能不齐全、特色不明显、整体品位不高等问题,物流园区的经济效应尚不明显。在我市新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秀山处于生态保护发展区,其产业发展中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更加苛刻,工业发展的审批更加艰难,加之大部分工矿企业已进入设备维修期,产能压力将会加大,至使工业的拉动作用变弱。
(四)财政收支矛盾压力大。一是可用财力小。上半年,用于兑现税费优惠政策、土地成本和锰矿产业补贴等支出,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高达69.1%。本级收入中只有30.9%为可用财力。二是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较多。电矿产业市场行情起伏不定,涉锰行业税收稳定增长空间有限;新出让土地和新开工建设项目进展较慢,城市建设配套费、土地出让收入难以收缴入库;加之实施“营改增”等结构性减税政策、取消部分行政性收费,财政收入增长难度加大。三是增支因素较多。很多刚性支出上半年还未完成预算任务的过半数,将使下半年财政收支矛盾和资金调度压力加大。
三、意见和建议
(一)抓项目建设,积极引导投资快速增长。一是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加强对新增投资项目的调度和协调服务,对年内投产项目,要促使其如期完工,尽快形成新的生产力,对在建项目要强化土地、资金、环境等要素保障,对计划年内开工的项目,要抓紧落实各项建设条件,尽早开工。二是切实做好项目储备。密切跟踪国家投资政策动向,结合“十二五”规划,抓紧策划、储备一批有利于“调结构、促转型”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项目,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基础设施项目,一批“惠民生、促和谐”的生态环境、社会事业项目。三是拓宽融资渠道。抓紧探索制定改革开放政策,扩大民间投资领域。
(二)抓结构调整,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一是做优矿产工业。我县矿产工业应采取保护性发展,要把规模小、附加值低的企业进行整合,实现强弱联合,强强联手。二是要加快园区建设。坚持集中、集约、集聚的原则,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引导企业向园区聚集,形成块状经济,认真研究政策与对策,提升园区的人气和商气,对长期占地不经营或无法经营的,要及时研究对策,使其尽快经营。物流园区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解决尽快入驻经营的问题,同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三是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做好消费拉动的规划布局和服务,积极支持火车站物流圈建设。抓紧旅游规划编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抓好投融资工作,集中人力物力打造二至三个精品旅游点,以点带面,推动我县旅游业的起步。四是要抓好节能减排。坚决落实节能降耗计划和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确保如期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五是要推进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各种特色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三)抓收支监管,确保完成全年预算任务。加强重点税源的监控和征收,确保税收、非税收入和基金收入及时足额入库。严格执行预算,严控“三公经费”增长,合理安排资金,加快农业、社保、教育等法定支出和重点工程建设资金执行进度,做到到位及时、保障有力。积极推进二级预算单位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认真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做好“营改增”试点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加强对乡镇(街道)财政财务尤其是农村土地复垦资金的监督管理。
(四)抓运行监测,千方百计保证要素供给。加强生产要素的调度和协调服务,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加快建材产业的开发与利用,保证水、电、气及其他重要物资和原材料供应。进一步做好土地供应和商品房销售管理工作,促进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平稳有序发展。放宽民企的市场准入,让各种市场主体能够公平竞争,拥有平等获取资源、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机会。金融机构要正确理解国家宏观调控意图,在紧中求活,积极增加信贷资金有效投放,扩大存贷比和中长期贷款比例,通过延长还款周期缓解企业短期还款压力。要加强财政手段与金融手段的配合,通过贷款贴息、支持担保机构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适当增加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特别要注重满足中小企业、“三农”的资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