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县民俗生态旅游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作者:[!--write--] 发布时间:2014-11-24 12:03:07
关于我县民俗生态旅游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工作委员会
县委、县政府《关于2014年旅游工作的实施意见》(秀山委发〔2014〕8号),不仅明确了我县今年旅游工作任务和重点,同时也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发展目标。发展生态旅游,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不仅符合上级精神,顺应当前加快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同时也是广大旅游消费者的需求。我县立足重庆五大功能区的发展战略和大武陵山区旅游腹地规划,以秀山花灯文化为核心、边城古镇和民俗艺术传承为载体,休闲度假、文化体验旅游正在积极推进。
一、民俗生态旅游现状
(一)区位优势。我县为渝东南重要门户,幅员面积2462平方公里,边境线长320公里。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弥勒道场梵净山、凤凰古城,以及百里乌江画廊环形旅游线路的区域中心位置。渝怀铁路将秀山与全国铁路运营网络连接起来,距黔江武陵山机场、铜仁凤凰机场120公里,319国道和326国道纵横相交,四通八达的陆路通道。秀山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日照偏少,年平均气温为16℃,境内中部有武陵山区最大的平坝,与丘陵、低山、中山互相交错,既无严寒又无酷暑。便捷的交通和广阔的乡村天地以及众多的市区居民为我县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潜在消费市场。
(二)旅游资源。以“花”、“边”、“古”“少”特色见长。秀山是全国著名的花灯歌舞之乡,花灯音乐旋律委婉动听,舞姿优美抒情,服饰道具美观多采,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黄杨扁担》、《一把菜籽》等享誉全国、传唱海外。土家族苗族的摆手舞、鼓舞、接龙舞、阳戏、船工号子等秀山民歌民俗文化传承至今。花灯文化、边城文化、土司文化、红色文化并存,秀山花灯是一级旅游资源,是中国花灯鼻祖;沈从文《边城》原型地位于秀山,具有风情万种的边城文化;土家族、苗族文化遗存,具有独特的少数民族特色。目前我县拥有:五级旅游资源2个,四级旅游资源14个,三级旅游资源24个,二级旅游资源43个,一级旅游资源123个。旅游资源较为丰富,自然景观有位于保安乡白岩山下的国家一类洞穴景观的保安渔洞;有大型高山型生态景观区的川河盖;有古迹遗址和自然风光并存的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有十里林区库,百幢吊脚楼的大溪酉水河;有以探险揽胜、古渡观光、山水放歌和度假为主的石堤、洪安古镇;有重庆乃至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清溪古地道战遗址。这些极好的乡村民俗旅游资源,为广大市民欣赏田园风光、体验乡村生活、探索少数民族文化等乡村旅游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三)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县充分发挥生态、古文化等众多的乡村旅游资源优势,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积极培育乡村旅游亮点,努力打造旅游精品,扩大居民旅游消费群体,促进了乡村旅游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多种投资方式,初步形成了以洪安古镇、凤凰山森林公园,川河盖草场、龙凤花海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生态旅游迈出了第一步。农旅、林旅、工旅、商旅、城旅等融合式产业全面启动,旅游开发投资逐年增长。洪安边城景区道路“白改黑”、洪安公园等项目竣工;百年西街启动天后宫、八卦井等历史建筑群修复重建工程,基本具备开街条件;酉水河景区新投放游船10艘,水上游泳池投入使用;黑洞河漂流项目完成试漂;由远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栽种嫁接的400多苗茶花,涉及10多个国家100多个品种,2016年可望观赏,官庄镇的观音山旅游度假村初具规模。旅游服务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现有旅行社及门市部 7 家,各类宾馆饭店 150 家,旅游地公路快速新改扩建,特色村寨风貌改造日新月异,一些农家乐应时而生。先后举办油菜花节、边城故事、龙舟赛等近10场节会。全县紧扣生态保护发展区功能定位,上下谋旅游、抓旅游的氛围日渐浓厚。秀山作为武陵山区重要旅游集散地的地位正在形成。2014年上半年全县共接待87.97万人次,同比增长36.35 %,旅游综合收入3.43亿元,同比增长25.17%。
二、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详规滞后。《旅游法》第四条规定 “旅游业发展应当遵循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就近期而言,虽然筹措了专项资金编制完成了秀山县2014-2025旅游业发展规划,但对具体旅游景区(点)的规划重视不够,打造的旅游产品质量不高,品味一般,缺乏档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旅游业的发展。开发建设项目多数以投资业主个人主观意见为决策,各自为阵,很少考虑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比如龙凤花海,从目前情况看,极少有当地老百姓进入参与经营活动,没能为当地经济繁荣产生影响,没有直接或间接为当地居民带来收益。整个景区功能布局不尽合理,河道没有花草树木衬托,经营和娱乐区没有严格分开,无安全设施,配套功能不全,缺乏休闲的座椅及遮风避雨的设施,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虽然有大量的人流,可都是所谓的走马观花,造成旅游质量不高。再如黑洞河景点,河道还存在漂浮物,没有彻底解决治污问题,完全靠储水来解决漂流,而现状是储水量少则满足不了漂流用水量,储水量大则要占用农田和部分农房,地理条件稍显不足,需要弥补集雨范围的储水规划。
(二)综合开发不够。我县的旅游开发起步较晚,发展速度也较慢,旅游规模小、档次不够高,仅有的几处旅游景点,服务层次也不分明,民俗特色没有充分体现。如清溪场大寨、大溪打捞寨、海洋岩院等地,民俗旅游的硬件设施功能不齐全,投宿设施建设不完备,甚至连休闲娱乐的场所也寥寥无几,无法满足外来游客所需的标准房、取暖降温、洗澡、入厕、医疗等要求,景区(点)旅游道路网路互连互通还不够完善,在饮食卫生环境等方面难以适应现代城市人的生活习惯。景区供给缺乏,自然观光构成了主要的旅游形式,其他方面的需求难以满足,忽视了参与性、休闲性、趣味性、民俗风情旅游产品的开发。文化内涵不够,不注重景点历史、故事挖掘,只能就景看景,不能适应大多数游客的文化需要。
景区接待能力不强,游览点单一, “兴奋点”不足、“刺激性”不高,造成了游客“旅游疲劳”现象。休闲娱乐项目少,加之缺少相应的旅游购物产品,除了吃还是吃,花样不多,土特产少,降低了游客再次游览的积极性,很难吸引游客二次消费和重复消费。没有一个成规格的旅游商品市场,目前我县已具备作为旅游商品资源的天然食品如猕猴桃,茶叶,金银花等,没有规范的购物场所,游客到秀山来买不到称心的特色旅游商品,有钱花不出去。
(三)管理经验不足。经营管理人员从事旅游管理经验不足,创收能力不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很难看到有经营者主动营销现象,“守株待兔”、“愿者上钩”的懒惰思想严重,主动营销意识淡薄,影响综合效益的提高。新《旅游法》把旅游者放在最前面,国家放在第二位,而企业放在了第三位,体现出一个与以前完全不同的经济立法观念,其实旅游经营者的衣食父母就是旅游者,如果没有了旅游者,就没有旅游业。有的农户完全没有看到过农家乐是什么样子,更谈不上有什么经营理念,自己认为该怎么干就怎么干,他们大多以接待一天两天的游客提供餐饮、棋牌娱乐为主的短线经营,没有在 “乐” 字上做文章,无长远规划,不顾客人感受,有的把客人游玩用餐当成接待用餐,餐费偏高,这种“自杀”的赚钱方式无异在断自己的财路,这就是我县“农家乐”办得多而成气候太少的原因之一。旅游能够带动餐饮、带动娱乐、带动其它的所有消费,效益还得靠景区的质量,景区如果不好了,谁来?有的还破坏生态,环境卫生十分差,畜禽粪便到处可见,村寨内道路难行,晚上无路灯照明。缺乏市场理念、产品定位不准、缺乏文化内涵、大多数农户在挖掘民俗文化和农家乐知识方面参与程度和学习力度不够,无法讲解“特”的本质,项目大同小异,缺少了特色美观。
三、几点对策建议
(一)注重规划质量。精心编制旅游景区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在规划指导下,合理设计修建性规划,克服旅游开发遍地开花,盲目扩张造成的广种薄收。完善规划审批手续,依法快速推进项目建设。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以中转留客为主较为有利,旅游这个行业是一个带动性的行业,只要人来了,你能把他留住,他肯定得花钱。集中精力开发精品,以点带面,逐步形成秀山特有,利用全年短假多的特点,吸引居民扩大旅游消费。明确保护内容和开发重点,结合实际,突出地方特色,体现个性。发展规划要广泛征求意见,使规划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然后再分步实施、开发建设,避免仅靠开发业主自作主张或某一个人独自“拍脑袋”的决策,导致景区(点)的打造存在主题不突出,定位不明确、布局不合理、功能不齐全、产品品位低等问题,甚至出现重复建设、浪费投资等缺陷。在建筑构造上既要体现民风、民俗、仿古,又要体现生态和自然,火柴盒、豆腐干式的“一桶齐”建筑从旅游角度上是没有生命力,应以改装。
加快推进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景区内旅游停车场、旅游道路及其交通标志标识、旅游厕所和洗澡等服务设施的改扩建提升等,全面提升生态旅游的整体水平,不断优化镇村旅游环境。积极推进各俱特色的新农村家园建设创建工作,以干净整洁的食宿环境、绿色安全的食品和经济实惠的消费价格吸引游客,留住游客获得效益。
(二)因地找准市场。我县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各有千秋,利用优势发展旅游已成为全县普遍共识。重点开发秀山花灯、摆手舞民俗资源,建立多个原生态土家摆手舞民俗村落,创建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带,保护旅游镇、村原有风貌和乡村生态文化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用动态的、参与性的游览方式把秀山人文、历史、民俗风情全面展现出来,尽可能让都市服饰和现代歌舞远离民族风情旅游景点,让那些远道而来的游客真切感受到我县少数民族朴实善良、热情友好的待客之道,亲身感受到我县的民俗风情,提高游览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充分利用土家族苗族的特色民俗节庆资源,每年注重以一个地方为中心来开展循环的、有重点的推广每个地方的特色旅游为主题活动,从而使民俗旅游充分发挥它的魅力和潜能。
乡村旅游要建立在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群体的基础上,以各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田园风光、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为旅游吸引物,以农业和农村特色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考察学习、参与体验,这才是乡村旅游的本质,也是吸引游客反复游玩的重要因素。要围绕旅游主题和文化内涵,精心策划一批游客参与性强、具有体验趣味的活动项目,开展生态果园景观观光、垂钓、欣赏地方民族风情歌舞表演、干农家活、吃农家饭等活动。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不能忽视“乡村性质”,建筑尽量不要出现城市化趋向。不要使农家乐成为一个简单“乡村麻将、棋牌会所”。要让游客充分体验乡村民风民俗、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在劳动的欢快之余,购得满意的农副产品和民间工艺品。果蔬采摘、溪边垂钓、菜地认养、打糍粑等各种农事活动都是当前城市居民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乡村游体验项目,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尽量不搞你有我有的重复建设,更不能搞劳民伤财、不切实际的景点。有条件盲目上,没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勉强上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在开发中必须保护好乡村的水、森林、植被等自然资源和农耕民俗等乡村文化资源,维护好当地的生态资源,防止人为的破坏和污染。
(三)丰富产品开发。我县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是中国最大的金银花生产基地和西部最大的土鸡养殖县,具有“原始、古朴、真实、自然”的传统农业文化,能够适应现代旅游者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需求与愿望。生态旅游应把乡村作为重点,将传统文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自然真实地融汇到旅游产品中去。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鼓励老百姓开发各种旅游商品,加工经营旅游工艺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使旅游商品得到游客的垂青,并努力使它达到实用性、纪念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同时还要对传统工艺品进行更新换代,增全花色品种,提高设计、生产和包装水平,合理地经营和有效地管理。解决手工制造业的短缺、服务业的提升,是我县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各种有民族特色的器具、衣饰、民间食品、民间工艺品等均可以作为商品开发。
突出四季游,做到季季有精彩。春天是赏花的季节,龙凤花海就不能只是单调的油菜花,可适当间种其他花果树木,充分利用平江河,举办摄影、画展,延长观赏时间;夏天是避暑休闲时,可考虑在大溪举办水上娱乐表演,品种尽量多样化,大力发展水上观光休闲游;秋天是瓜果飘香的丰收时节,是欣赏金色美景的季节,可在县城内及洪安边城贯穿大型文艺汇演,展现秀山厚重的“花灯”文化和民俗风情文化,让游客既能参与“花灯”文化节,又能观赏成熟的季节果实。秀山再也不能把普天下都有的灯笼当成秀山“花灯”的外在表现形式了,单靠一本书的记载,一把扇子几个简单动作形成不了大气候。应加快打造有地方特有的“花灯”展现在交通要道,经营场所,使人们的第一直观感觉秀山“花灯”的存在,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花灯鼻祖。才会有更多的人去研究,去挖掘,才会发扬光大;冬天是银装素裹北国风光,可在川河盖突出冰雪运动。在四季游的过程中,重视县城西街开发,借助河滨公园和梅江河水道,打造休闲垂钓、书画写生、饮食购物的旅游观光带,展现秀山水乡风貌,同时贯穿各种文化活动加深游客的体验感受,多渠道开展生态旅游的路子。
(四)促销培训并重。积极对旅游产品进行整体策划、包装推广,通过新闻媒体、网络、户外广告、宣传画册、节庆活动等渠道加大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力度。旅游经营单位要积极参与各种宣传促销活动,主动与旅行社、主要客源地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合作,主动出击推介产品,提高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由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多数是本村、镇的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相对不高,旅游服务能力相对较弱,影响了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整体水平。为此,要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对乡村旅游服务人员进行分层次、分岗位学习培训,大量培养既热情好客又精通业务的一线员工,使其尽快掌握旅游管理和旅游服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培训,倡导诚信经营、文明服务,提升从业人员的文明素质。要积极引进旅游人才,努力培养一批守法纪、有文化、善经营、懂管理的旅游人才,为我县生态旅游的良性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五)落实扶持政策。我县民俗生态旅游正处在起步探索阶段,还需进一步培育,有必要对旅游加工业提供税收、贷款优惠条件,让更广泛的群众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受惠,激发全民办旅游的热情,形成旅游产业资源整体联动发展。可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基地,积极扶持,简化相关手续,促进土地经营流转。旅游项目建设尽可能放大倾斜度,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按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方式使用农村集体土地。根据生态旅游的项目规模,按一定比例,允许建造接待用房和管理用房,给民俗旅游的永久性建筑设施提供土地使用权限的保障,提高投资者的积极性。在规划布局、建设有序、资金融入上,对生态旅游所需的基础设施要优先考虑,迅速改善我县旅游发展环境。同时,积极引入企业和民间资本,开发出更好更高层次的旅游产品,形成多元化的投资经营格局。
一、民俗生态旅游现状
(一)区位优势。我县为渝东南重要门户,幅员面积2462平方公里,边境线长320公里。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弥勒道场梵净山、凤凰古城,以及百里乌江画廊环形旅游线路的区域中心位置。渝怀铁路将秀山与全国铁路运营网络连接起来,距黔江武陵山机场、铜仁凤凰机场120公里,319国道和326国道纵横相交,四通八达的陆路通道。秀山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日照偏少,年平均气温为16℃,境内中部有武陵山区最大的平坝,与丘陵、低山、中山互相交错,既无严寒又无酷暑。便捷的交通和广阔的乡村天地以及众多的市区居民为我县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潜在消费市场。
(二)旅游资源。以“花”、“边”、“古”“少”特色见长。秀山是全国著名的花灯歌舞之乡,花灯音乐旋律委婉动听,舞姿优美抒情,服饰道具美观多采,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黄杨扁担》、《一把菜籽》等享誉全国、传唱海外。土家族苗族的摆手舞、鼓舞、接龙舞、阳戏、船工号子等秀山民歌民俗文化传承至今。花灯文化、边城文化、土司文化、红色文化并存,秀山花灯是一级旅游资源,是中国花灯鼻祖;沈从文《边城》原型地位于秀山,具有风情万种的边城文化;土家族、苗族文化遗存,具有独特的少数民族特色。目前我县拥有:五级旅游资源2个,四级旅游资源14个,三级旅游资源24个,二级旅游资源43个,一级旅游资源123个。旅游资源较为丰富,自然景观有位于保安乡白岩山下的国家一类洞穴景观的保安渔洞;有大型高山型生态景观区的川河盖;有古迹遗址和自然风光并存的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有十里林区库,百幢吊脚楼的大溪酉水河;有以探险揽胜、古渡观光、山水放歌和度假为主的石堤、洪安古镇;有重庆乃至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清溪古地道战遗址。这些极好的乡村民俗旅游资源,为广大市民欣赏田园风光、体验乡村生活、探索少数民族文化等乡村旅游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三)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县充分发挥生态、古文化等众多的乡村旅游资源优势,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积极培育乡村旅游亮点,努力打造旅游精品,扩大居民旅游消费群体,促进了乡村旅游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多种投资方式,初步形成了以洪安古镇、凤凰山森林公园,川河盖草场、龙凤花海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生态旅游迈出了第一步。农旅、林旅、工旅、商旅、城旅等融合式产业全面启动,旅游开发投资逐年增长。洪安边城景区道路“白改黑”、洪安公园等项目竣工;百年西街启动天后宫、八卦井等历史建筑群修复重建工程,基本具备开街条件;酉水河景区新投放游船10艘,水上游泳池投入使用;黑洞河漂流项目完成试漂;由远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栽种嫁接的400多苗茶花,涉及10多个国家100多个品种,2016年可望观赏,官庄镇的观音山旅游度假村初具规模。旅游服务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现有旅行社及门市部 7 家,各类宾馆饭店 150 家,旅游地公路快速新改扩建,特色村寨风貌改造日新月异,一些农家乐应时而生。先后举办油菜花节、边城故事、龙舟赛等近10场节会。全县紧扣生态保护发展区功能定位,上下谋旅游、抓旅游的氛围日渐浓厚。秀山作为武陵山区重要旅游集散地的地位正在形成。2014年上半年全县共接待87.97万人次,同比增长36.35 %,旅游综合收入3.43亿元,同比增长25.17%。
二、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详规滞后。《旅游法》第四条规定 “旅游业发展应当遵循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就近期而言,虽然筹措了专项资金编制完成了秀山县2014-2025旅游业发展规划,但对具体旅游景区(点)的规划重视不够,打造的旅游产品质量不高,品味一般,缺乏档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旅游业的发展。开发建设项目多数以投资业主个人主观意见为决策,各自为阵,很少考虑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比如龙凤花海,从目前情况看,极少有当地老百姓进入参与经营活动,没能为当地经济繁荣产生影响,没有直接或间接为当地居民带来收益。整个景区功能布局不尽合理,河道没有花草树木衬托,经营和娱乐区没有严格分开,无安全设施,配套功能不全,缺乏休闲的座椅及遮风避雨的设施,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虽然有大量的人流,可都是所谓的走马观花,造成旅游质量不高。再如黑洞河景点,河道还存在漂浮物,没有彻底解决治污问题,完全靠储水来解决漂流,而现状是储水量少则满足不了漂流用水量,储水量大则要占用农田和部分农房,地理条件稍显不足,需要弥补集雨范围的储水规划。
(二)综合开发不够。我县的旅游开发起步较晚,发展速度也较慢,旅游规模小、档次不够高,仅有的几处旅游景点,服务层次也不分明,民俗特色没有充分体现。如清溪场大寨、大溪打捞寨、海洋岩院等地,民俗旅游的硬件设施功能不齐全,投宿设施建设不完备,甚至连休闲娱乐的场所也寥寥无几,无法满足外来游客所需的标准房、取暖降温、洗澡、入厕、医疗等要求,景区(点)旅游道路网路互连互通还不够完善,在饮食卫生环境等方面难以适应现代城市人的生活习惯。景区供给缺乏,自然观光构成了主要的旅游形式,其他方面的需求难以满足,忽视了参与性、休闲性、趣味性、民俗风情旅游产品的开发。文化内涵不够,不注重景点历史、故事挖掘,只能就景看景,不能适应大多数游客的文化需要。
景区接待能力不强,游览点单一, “兴奋点”不足、“刺激性”不高,造成了游客“旅游疲劳”现象。休闲娱乐项目少,加之缺少相应的旅游购物产品,除了吃还是吃,花样不多,土特产少,降低了游客再次游览的积极性,很难吸引游客二次消费和重复消费。没有一个成规格的旅游商品市场,目前我县已具备作为旅游商品资源的天然食品如猕猴桃,茶叶,金银花等,没有规范的购物场所,游客到秀山来买不到称心的特色旅游商品,有钱花不出去。
(三)管理经验不足。经营管理人员从事旅游管理经验不足,创收能力不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很难看到有经营者主动营销现象,“守株待兔”、“愿者上钩”的懒惰思想严重,主动营销意识淡薄,影响综合效益的提高。新《旅游法》把旅游者放在最前面,国家放在第二位,而企业放在了第三位,体现出一个与以前完全不同的经济立法观念,其实旅游经营者的衣食父母就是旅游者,如果没有了旅游者,就没有旅游业。有的农户完全没有看到过农家乐是什么样子,更谈不上有什么经营理念,自己认为该怎么干就怎么干,他们大多以接待一天两天的游客提供餐饮、棋牌娱乐为主的短线经营,没有在 “乐” 字上做文章,无长远规划,不顾客人感受,有的把客人游玩用餐当成接待用餐,餐费偏高,这种“自杀”的赚钱方式无异在断自己的财路,这就是我县“农家乐”办得多而成气候太少的原因之一。旅游能够带动餐饮、带动娱乐、带动其它的所有消费,效益还得靠景区的质量,景区如果不好了,谁来?有的还破坏生态,环境卫生十分差,畜禽粪便到处可见,村寨内道路难行,晚上无路灯照明。缺乏市场理念、产品定位不准、缺乏文化内涵、大多数农户在挖掘民俗文化和农家乐知识方面参与程度和学习力度不够,无法讲解“特”的本质,项目大同小异,缺少了特色美观。
三、几点对策建议
(一)注重规划质量。精心编制旅游景区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在规划指导下,合理设计修建性规划,克服旅游开发遍地开花,盲目扩张造成的广种薄收。完善规划审批手续,依法快速推进项目建设。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以中转留客为主较为有利,旅游这个行业是一个带动性的行业,只要人来了,你能把他留住,他肯定得花钱。集中精力开发精品,以点带面,逐步形成秀山特有,利用全年短假多的特点,吸引居民扩大旅游消费。明确保护内容和开发重点,结合实际,突出地方特色,体现个性。发展规划要广泛征求意见,使规划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然后再分步实施、开发建设,避免仅靠开发业主自作主张或某一个人独自“拍脑袋”的决策,导致景区(点)的打造存在主题不突出,定位不明确、布局不合理、功能不齐全、产品品位低等问题,甚至出现重复建设、浪费投资等缺陷。在建筑构造上既要体现民风、民俗、仿古,又要体现生态和自然,火柴盒、豆腐干式的“一桶齐”建筑从旅游角度上是没有生命力,应以改装。
加快推进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景区内旅游停车场、旅游道路及其交通标志标识、旅游厕所和洗澡等服务设施的改扩建提升等,全面提升生态旅游的整体水平,不断优化镇村旅游环境。积极推进各俱特色的新农村家园建设创建工作,以干净整洁的食宿环境、绿色安全的食品和经济实惠的消费价格吸引游客,留住游客获得效益。
(二)因地找准市场。我县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各有千秋,利用优势发展旅游已成为全县普遍共识。重点开发秀山花灯、摆手舞民俗资源,建立多个原生态土家摆手舞民俗村落,创建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带,保护旅游镇、村原有风貌和乡村生态文化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用动态的、参与性的游览方式把秀山人文、历史、民俗风情全面展现出来,尽可能让都市服饰和现代歌舞远离民族风情旅游景点,让那些远道而来的游客真切感受到我县少数民族朴实善良、热情友好的待客之道,亲身感受到我县的民俗风情,提高游览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充分利用土家族苗族的特色民俗节庆资源,每年注重以一个地方为中心来开展循环的、有重点的推广每个地方的特色旅游为主题活动,从而使民俗旅游充分发挥它的魅力和潜能。
乡村旅游要建立在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群体的基础上,以各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田园风光、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为旅游吸引物,以农业和农村特色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考察学习、参与体验,这才是乡村旅游的本质,也是吸引游客反复游玩的重要因素。要围绕旅游主题和文化内涵,精心策划一批游客参与性强、具有体验趣味的活动项目,开展生态果园景观观光、垂钓、欣赏地方民族风情歌舞表演、干农家活、吃农家饭等活动。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不能忽视“乡村性质”,建筑尽量不要出现城市化趋向。不要使农家乐成为一个简单“乡村麻将、棋牌会所”。要让游客充分体验乡村民风民俗、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在劳动的欢快之余,购得满意的农副产品和民间工艺品。果蔬采摘、溪边垂钓、菜地认养、打糍粑等各种农事活动都是当前城市居民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乡村游体验项目,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尽量不搞你有我有的重复建设,更不能搞劳民伤财、不切实际的景点。有条件盲目上,没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勉强上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在开发中必须保护好乡村的水、森林、植被等自然资源和农耕民俗等乡村文化资源,维护好当地的生态资源,防止人为的破坏和污染。
(三)丰富产品开发。我县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是中国最大的金银花生产基地和西部最大的土鸡养殖县,具有“原始、古朴、真实、自然”的传统农业文化,能够适应现代旅游者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需求与愿望。生态旅游应把乡村作为重点,将传统文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自然真实地融汇到旅游产品中去。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鼓励老百姓开发各种旅游商品,加工经营旅游工艺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使旅游商品得到游客的垂青,并努力使它达到实用性、纪念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同时还要对传统工艺品进行更新换代,增全花色品种,提高设计、生产和包装水平,合理地经营和有效地管理。解决手工制造业的短缺、服务业的提升,是我县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各种有民族特色的器具、衣饰、民间食品、民间工艺品等均可以作为商品开发。
突出四季游,做到季季有精彩。春天是赏花的季节,龙凤花海就不能只是单调的油菜花,可适当间种其他花果树木,充分利用平江河,举办摄影、画展,延长观赏时间;夏天是避暑休闲时,可考虑在大溪举办水上娱乐表演,品种尽量多样化,大力发展水上观光休闲游;秋天是瓜果飘香的丰收时节,是欣赏金色美景的季节,可在县城内及洪安边城贯穿大型文艺汇演,展现秀山厚重的“花灯”文化和民俗风情文化,让游客既能参与“花灯”文化节,又能观赏成熟的季节果实。秀山再也不能把普天下都有的灯笼当成秀山“花灯”的外在表现形式了,单靠一本书的记载,一把扇子几个简单动作形成不了大气候。应加快打造有地方特有的“花灯”展现在交通要道,经营场所,使人们的第一直观感觉秀山“花灯”的存在,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花灯鼻祖。才会有更多的人去研究,去挖掘,才会发扬光大;冬天是银装素裹北国风光,可在川河盖突出冰雪运动。在四季游的过程中,重视县城西街开发,借助河滨公园和梅江河水道,打造休闲垂钓、书画写生、饮食购物的旅游观光带,展现秀山水乡风貌,同时贯穿各种文化活动加深游客的体验感受,多渠道开展生态旅游的路子。
(四)促销培训并重。积极对旅游产品进行整体策划、包装推广,通过新闻媒体、网络、户外广告、宣传画册、节庆活动等渠道加大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力度。旅游经营单位要积极参与各种宣传促销活动,主动与旅行社、主要客源地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合作,主动出击推介产品,提高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由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多数是本村、镇的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相对不高,旅游服务能力相对较弱,影响了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整体水平。为此,要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对乡村旅游服务人员进行分层次、分岗位学习培训,大量培养既热情好客又精通业务的一线员工,使其尽快掌握旅游管理和旅游服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培训,倡导诚信经营、文明服务,提升从业人员的文明素质。要积极引进旅游人才,努力培养一批守法纪、有文化、善经营、懂管理的旅游人才,为我县生态旅游的良性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五)落实扶持政策。我县民俗生态旅游正处在起步探索阶段,还需进一步培育,有必要对旅游加工业提供税收、贷款优惠条件,让更广泛的群众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受惠,激发全民办旅游的热情,形成旅游产业资源整体联动发展。可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基地,积极扶持,简化相关手续,促进土地经营流转。旅游项目建设尽可能放大倾斜度,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按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方式使用农村集体土地。根据生态旅游的项目规模,按一定比例,允许建造接待用房和管理用房,给民俗旅游的永久性建筑设施提供土地使用权限的保障,提高投资者的积极性。在规划布局、建设有序、资金融入上,对生态旅游所需的基础设施要优先考虑,迅速改善我县旅游发展环境。同时,积极引入企业和民间资本,开发出更好更高层次的旅游产品,形成多元化的投资经营格局。